9人组团盗墓一无所获,3人中途中毒死亡,其余6人投案自首
2023-08-15北京晚报
记者日前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人民法院公布的一则盗墓案件中获悉,一个9人盗墓团伙,盗墓过程中3人死亡,因事情败露,其余6人投案自首,分别被判处十个月到一年零八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
2022年端午节前夕,陈某纠集郎某、钱某等5人,自带铁锹、镐头等工具,驾驶机动车到敖汉旗某地附近山上盗掘古墓葬,因下起大雨,几人挖掘两天后停工。陈某一伙人不甘心,几日后,陈某再次纠集人手,这次盗墓团伙扩至7人,前往该山继续挖掘。因人手过多,盗墓工具不足,几人商议购买绳索、铁锹、镐头等挖掘工具。因购买工具的资金由谁来出、谁去购买等问题引发内讧,最终不欢而散。
一个月后,陈某不甘心,竟纠集8人再次组成盗墓团伙。该团伙此次分工明确,分别驾驶两辆汽车,白天停工,晚上入穴挖掘。1人在外围运输、送饭,4人在洞口抬土、卸土,3人在洞底轮流挖掘。
洞穴越挖越深,由于挖洞过程中又下起了雨,雨水流入洞内无法继续挖掘,该团伙又买来汽油抽水设备,将洞穴内的积水向外排出。由于汽油抽水设备在洞内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气体,导致洞内挖掘的3人中毒身亡。因3人身亡,盗墓的事情败露,钱某等5人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
法院认为,被告人钱某等6人伙同他人违反国家文物管理制度,私自秘密挖掘具有历史、科学价值的古墓葬,其行为已构成盗掘古墓葬罪,系共同犯罪。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条及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判决。6人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敖汉旗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以“人文敖汉”而著称。敖汉旗境内已经发现不同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和墓葬4000余处,居全国之冠。此次被盗古墓葬属于辽金时期的墓葬遗迹,属于新发现文物遗址点。辽金时期墓葬是探索辽、金历史及丧葬文化的重要实证资料,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危险的诱惑:中国盗墓者卷土重来
2017年7月19日
从盗墓贼手中查获碑碣后,才知道的河南省的一处墓穴。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金河镇宝陵村——去年11月的一天,杨明镇听到小道消息:在他家的地里施工的建筑工人发现了一座古墓。
当晚,杨明镇与父亲和一名男性亲戚偷偷下到古墓里。古墓就位于村口外一片贫瘠的泥地里,而村子位于陕西省一个尘土飞扬的小山顶上。
第二天清晨,一名工人发现了杨明镇和另外两名男子的遗体。夜里那座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墓坍塌,他们被活埋了。
村民们感到震惊。“他连邻居的胡萝卜都不敢偷,”62岁的村会计杨元胜说起杨明镇时表示。“谁想到他不顾自己的名誉,冒险去盗墓?”
这就是盗墓的巨大诱惑——和危险。盗墓是一个古老的行当,但随着全球对中国文物的需求激增,这种现象迅速卷土重来。在一些中国文物的价格达到数千万美元的情况下,大批指望一夜暴富、或业余或专业的盗墓贼涌入中国乡村。
尽管难以得到准确的数字,但盗墓导致中国许多文化遗址遭到永久性的破坏。201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通报了103起墓葬被盗和文物失窃案件。
专家认为,未被发现的案件更多。他们表示,中国每10座墓穴就有8座在古代或者现代遭过劫掠。
中国帝王文化遗产丰富的省份,如河南、陕西和山西,受影响尤其严重。
“河南几乎被挖空了,”写过多本盗墓题材的畅销书的倪方六说。“没有可盗的了。”
但官员称,这个问题太普遍,几乎不可能根除。“就像美国的毒品问题,”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说。“尽管政府禁止盗墓,但还是有很多人这么干。”
在3000多年里,中国的统治者和贵族坚持复杂的丧葬仪式,包括把日常用品和逝者埋在一起,供其往生后使用。随葬品可能无所不包,从玉盘和青铜器到漆盒和上釉陶俑,具体取决于逝者所处的时代和阶级,以及拥有的财富。
在中国,盗墓的历史或许同样悠久。在公元前2世纪,盗墓现象非常普遍,以至在公元前239年前后编写的中国经典著作《吕氏春秋》倡导实行节俭的丧葬,以防止盗墓贼。就连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据传也为了阻挡盗墓贼而设了一系列机关。著名的兵马俑就是守护秦始皇的。
直到上世纪的80年代,盗墓才又变得泛滥成灾。家族历代负责保护当地墓穴的农民开始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为了给地铁隧道、公寓楼和公路网腾出地方,大片地区被挖得底朝天。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工地成倍增加,考古遗址和不计其数的墓穴和历史文物得到发掘。
在收入不断增加的支撑下,很多中国人开始喜欢上了文物收藏,催生出一个新的中国藏家阶层。无论是在知识、热情还是购买力上,他们甚至堪比长期收藏中国古董的西方藏家。
随着中国艺术品和古董市场的爆发,赝品的数量也呈爆增之势。这个问题变得非常猖獗,以至一些收藏家甚至开始悄悄寻找新近劫掠的文物,以避免买到赝品的风险。
对盗墓者而言,吸引力很明显:“一件秦汉时期的上等青铜器够你买个大房子,”倪方六说。
但盗墓的生活几乎没有浪漫可言。在中国,大部分盗墓者都是农民工或农民。一些人像杨明镇一样,是业余的盗墓贼,只配备了基本的工具。然而,另外一些人则属于专业走私网络的一部分。它们会利用从高科技探测设备到传统风水大师的一切资源。
盗墓的工作肮脏、危险,要求干活的人爬进狭小的地道、安放炸药、呼吸污浊的空气,并且在做这一切时还要避免被发现。成功后,墓穴葬品通常会通过中间人、走私犯和古董商构成的一个隐秘跨境网络,才能到达中国国内外富裕的收藏家和博物馆的展示柜。
即便如此,盗墓已经成了一个流行文化现象。南派三叔讲述一个年轻人盗墓冒险经历的网络小说《盗墓笔记》2006年首次上线后,便引起了轰动。那以后又出现了很多有关盗墓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包括乌尔善的《寻龙诀》和陆川的《九层妖塔》。
在2005年河南省的一次考古挖掘中,从一个贵族坟墓里发现的战车。AGENCEFRANCE-PRESSE—GETTYIMAGES
“对超自然、稀奇古怪或未知的世界有一种天生的好奇,”陆川说到民众对盗墓题材的喜爱时表示。
在为电影做调研期间,陆川见过多名盗墓贼。他们和他讲了自己的盗墓技巧。陆川说,相关讨论令人非常不快,因此在拍摄《九层妖塔》期间,他故意避免刻画现实中的盗墓画面。
“我心里想,‘这纯粹是抢劫,’”陆川说。“一点也不浪漫,他们不是英雄。”
一些官员和文化保护主义者担心,盗墓的通俗化会促使业余爱好者涉足这种交易。例如,有新闻媒体报道,在2015年的一起案件中,一个名叫栾的劫掠者告诉警方,他和同伙在《盗墓笔记》的网络粉丝群里进行过讨论之后,计划在浙江省盗个墓。
业余盗墓者的兴起,让打击盗墓活动的官员更加头疼。官员们说,各大遗址的盗墓活动在2000年代初达到高峰,近年来出现了急剧下降。
但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的不利之处就是文化遗产无处不在,全面保护是不可能的。在2015年,警方破获了自1949年以来最大的文物贩卖案件,在六个省份有175人因偷窃和贩卖价值约8000万美元的文物被逮捕。
“我们在不断地与犯罪分子作斗争。”文物局督察与安全保卫处的官员王金清说:“有很多小型墓葬的存在我们都不知道,不可能保护到它们。”
尽管遭到这样的劫掠和破坏,有人说还是有点小小的好处。对于未开启的坟墓,中国文化官员通常采取更保守的立场,选择保护而不是挖掘它们。因此,那些已经被盗墓者挖开的墓葬,就成为了考古学家的金矿。
“中国的许多考古发现都是在被盗的坟墓中获得的。”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教授王根富说。但是,他也表示,被盗的墓葬状态往往很差,所以“考古学家仍然缺少很多历史资料”。
随着盗墓者现在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中国北部和西部大量尚未被染指的墓葬,专家们说,这些地方需要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他们说,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处理盗墓链条另一端上的人,即收藏者。
“如果没有交易赃物的市场,就不会人冒着生命去盗墓。”格拉斯哥大学苏格兰犯罪与司法研究中心的考古学家唐娜·伊茨说,“没有需求,就没有劫掠。”
文章评论